3月27日,人文楼M609教室迎来了我校文法讲坛邀请的又一位学术大家----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成伯清教授,在beat365官方网站狄金华副教授的主持下,成伯清教授开展了一场题为“互联网时代的情感----社会学的视角”的学术讲座,赢得了在场社会学系师生的强烈共鸣和热烈掌声。
成伯清教授就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情感转变,从社会学研究视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首先谈到随着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沟通技术的改变,人们对情感的感知在变弱,从“家书抵万金”到“短信满天飞”,一种新的态势逐渐取代过去的“waiting culture”。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又带来了什么?成伯清教授提出了“无缘社会”的概念,指出一个越来越原子化的社会以及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中的情感为社会网络的迅猛发展创造了条件。而处在这种社会之中的当代人却又极为重视情感,主要体现为膜拜浪漫之爱、强调情感智力和“后情感社会”。冲突而又共存,正是矛盾的当代社会、当代人。此后,成伯清教授又浅谈了当代情感问题实质的三个表现,即“商业化”、“个体化”和“医学化”三个方面,展露了当代社会转变和情感的交织。
面对着愈演愈烈的情感问题,如何从社会学的视角进行关注?成伯清教授提出了“四化”,即产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和信息化。他指出随着劳动过程中的情感意义的改变,劳动者和产品之间的内在价值被切断,工作变得单调无聊,出现了“情感性劳动”,剥夺了个人对自发情感的主权,情感的制造和操纵已经完全商业化;而以往意义赋予和价值认定方式也变得更具市场竞争特色,销蚀了内在价值的意义;城市生活的匿名化和陌生化、都市的快速流动窒息了精神和沉思;人际互动模式现实感和确切感的丧失使得人与人之间深层情感缺失。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回答现场同学关于对互联网时代所持态度的问题时,成伯清教授如是说:“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虽然给社会情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同时也没有哪个时代能像现在这样充满着言论自由、平等、透明和分享。机遇与挑战并存,态度并不重要,谴责和歌颂不应是我们要做的,要做一个好的学者,我们应该付出努力,做好‘下地狱’的准备”。成老师大方无隅又不失风趣的回答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讲座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落下了帷幕。
成伯清教授简介:
成伯清,男,1966年出生于江苏通州,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进入南京大学少年部(现为强化部)就读本科,初习自然科学,后改社会科学,于1989年获哲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方向为社会心理学。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即到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研究方向为情感社会学。出版理论性专著和译著多部,在《社会学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撰稿人:彭姝